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治疗

别名:肝吸虫病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胆道华支睾吸虫病

  治疗

  1.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对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以往较为困难,20世纪70年代初采用血防846(六氯对二甲苯)治疗,虽然效果满意,但副作用大,容易引起溶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异常、晕厥重症肌无力等,现已少用。1977年吡喹酮研制成功,1979年治疗血吸虫病,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效果满意。治疗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吡喹酮(Praziquantel):广谱抗蠕虫药物,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轻而短暂,毒性低,在体内吸收、排泄快等优点,为目前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吡喹酮的杀虫作用主要是对虫体皮层和肠管的双重损害,导致虫体代谢、吸收功能障碍,直至死亡。

  目前认为,无论感染轻重,20~25mg/kg,3次/d,连服2天,总剂量120~ 150mg/kg,疗效满意,虫卵转阴率达90%以上。主要副作用为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反应,剂量越大,副作用发生率也越高,对有心、肝、肾功能损害及有精神病史者,应酌情减量,哺乳期服用期间及停药后72h内不宜喂乳。

  (2)左旋吡喹酮(Levopraziquantel):吡喹酮为左旋和右旋吡喹酮各半组成的消旋化合物,研究认为对病虫的杀灭作用主要是左旋吡喹酮,右旋吡喹酮作用不大。本药具有高效、低毒、剂量小的优点,作用优于吡喹酮。剂量为12.5mg/kg, 3次/d,连服2天。虫卵转阴率达92%。

  (3) 阿苯达唑(阿苯唑)(Albendazole):广谱驱虫药,可选择性与不可逆性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使虫体内糖原耗竭而逐渐死亡。近年来研究认为本药对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少,费用低,对流行区居民因单种或多种其他肠道寄生虫感染,为最佳首选药,但2岁以下儿童慎用。剂量为10mg/kg, 2次/d口服,连服7天,治愈率达100%。

  (4) 左旋咪唑(驱虫糖):1993年广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研制的广谱驱虫药,采用阿苯哒唑与白砂糖、奶粉、牛油、麦芽糊精等制成,每粒糖含药量200mg,本药口感好,服用方便,嚼碎口服,当糖果吃,深受少年儿童以及其他群众欢迎,适合群众性防治寄生虫病。剂量为每次1粒, 2次/d。连服7天,有效率91%。

  2.外科治疗

  (1)内镜治疗:ERCP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PT)对华支睾吸虫引起的梗阻有良好疗效,伴有胆总管下端结石、乳头狭窄、年龄及体质属风险大的病人可以采用内镜下治疗。ERCP直接插管困难时,可先置入导丝,沿导丝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完成造影后,再完全切开,切口直径不超过2cm,对直径小于1.0cm结石直接网篮取石,大于1.0cm结石用机械碎石后再取石,当胆道通畅后,用气囊管冲洗清理胆道,胆汁黏稠有较多吸虫成虫时放置鼻胆管引流3~5天。14例华支睾吸虫引起的胆道梗阻采用EPT方法治疗,均获成功,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不开腹、创伤小的优点。

  (2)手术治疗:针对华支睾吸虫引起的原发、继发胆道结石、梗阻,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需手术治疗,治疗原则是:通畅引流、解除狭窄、继发病治疗、服药排虫。常采用的术式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肠吻合术。不论采用何种术式,在胆管内置T管、支架管或U型管,术后不仅可以观察胆汁引流情况,而且可观察驱虫效果,决定是否需要反复排虫治疗。外科手术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在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大约术后1周左右开始口服驱虫药,常可见大量吸虫由引流管排出,待吸虫接近排净后再拔T管或支架管。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后的肝内胆管扩张不会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图3),与胆管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变硬、纤维化有关,这些改变不容易因驱虫治疗而逆转,而且虫尸的毒素仍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胆管仍对致癌物质敏感,应经常随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构。

疾病部位

疾病科室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