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鞘源性肿瘤 治疗
神经鞘源性肿瘤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神经鞘源性肿瘤
西医治疗
神经鞘源性肿瘤无论是良、恶性都以手术切除为好,在切除肿瘤时应将肿瘤瘤体及包膜全部切除。在决定手术切口时,首先要明确肿瘤的定位,神经源性肿瘤大多来自肋间神经,可参照X线所见选择手术径路。因肿瘤重量关系,使肿瘤稍有下沉,故肿瘤体中心点的稍上方。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如来源于第1,2,3肋间神经,因胸顶部空间狭小,肿瘤颇大,则可占满整个胸顶部,很难正确定位。
第4肋间神经以下发生的神经源性肿瘤,则较易定位其来源。少数肿瘤可远离脊柱旁沟到达后背,可参考X线胸片及CT或MRI来确定手术的径路。小的、无椎管内受侵的肿瘤也可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不论采用哪种途径,首先都要切开肿瘤表面的胸膜,然后钝性及锐性分离肿瘤。有时要切断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或交感神经干。少数情况下要牺牲肋间动脉。神经鞘源性肿瘤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切口:
1.胸后外侧切口 适用于后纵隔第4肋平面以下的肿瘤(包括哑铃状肿瘤的胸内部分二期切除)。具体切口径路以肿瘤发源的肋间为准。
2.胸前外侧切口 适用于胸顶部肿瘤。
3.后背部纵行、横行或弧形切口 适用于纵隔哑铃状肿瘤Ⅰ期胸外切除。
4.胸后外侧切口+后背正中弧行或横行切口 适用于后纵隔-椎管内哑铃状肿瘤全切除。
5.后胸壁胸膜外小切口 适用于后纵隔定位准确的小肿瘤。
6.胸部小切口,采用电视胸腔镜切除纵隔内肿瘤 适用于纵隔内小肿瘤。
7.颈、胸部横向半蛤壳状切口 适用于颈、胸部哑铃状恶性肿瘤切除。
8.胸骨正中部分劈开+双侧胸部前外切口 适用于前纵隔恶性神经源肿瘤累及双侧胸内脏器者。
后纵隔神经源小肿瘤,有人采用脊椎旁胸膜外切口施术,此法切口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因手术创口较小,显露不充分,易造成术中止血困难,术后出现胸膜外血肿和肋间神经痛等,一般不宜采用。可是李国仁(1995)报道先天性外穿型后纵隔神经纤维瘤9cm×6cm×5cm采用胸膜外途径完整切除位于骶棘肌内,后上纵隔的肿瘤,术中术后情况良好。对纵隔内小肿瘤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可克服上述缺点,目前正在扩大应用。采用进胸和胸腔镜两种方法手术时,通常可将覆盖于肿瘤上的壁层胸膜切开,对肿瘤进行钝性和锐性分离,大部分良性肿瘤均可容易地被摘除,但有时,则要切断1个或多个交感或肋间神经干。
若手术前后发现椎管内有肿瘤侵入,无论是否有症状多采用椎体开窗术,取出椎管内肿瘤,再次开胸摘除后纵隔肿瘤。如手术困难,则采用经胸及椎板联合切除术,同时切除胸内肿瘤及椎管内的侵入病灶。手术程序:胸部后外切口进胸后加后背部以病灶为中心的纵向或弧形切口,切断一侧椎旁肌群,切断横突及肋骨,切除椎板。因胸椎棘突向下斜行,上一个棘突压在下一个椎板上,上下椎板呈瓦盖状重叠,切除胸椎椎板时,上下应多咬去1个棘突,咬除椎板时应自下向上进行。
先切开棘间韧带,再用棘突剪在棘突根部咬去棘突,使在中线部的椎板逐渐变薄,以便切除。先用侧角头双关节咬骨钳从椎下一个须切除的椎板下缘,在黄韧带以外咬去1片椎板后,辨认其走向,用刀向黄韧带横行切开,紧贴椎板前面放入硬膜剥离子,分离黄韧带与硬脊膜外的脂肪间隙以免切除椎板时误伤硬脊膜。然后从该间隙放入咬骨钳,向上下逐步咬除椎板。后切口止血,探查椎管及脊髓。将硬脊膜显露后剪开,即可见肿瘤,此时胸外科、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分离椎间孔内及椎管内、胸内部分肿瘤,内外结合即可切除肿瘤。术毕,硬脊膜如缺损较小可直接缝合,较大可采用阔筋膜修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构。
疾病部位
疾病科室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相关疾病
闂佸搫顦换鎴︽倶閸曨垰绀岄悹鍥ㄥ絻閹胶鈧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洤绀傛い鎴f硶閼稿綊鏌涘▎娆愬 xlyd-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