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灶性上皮增生

别名: 口腔局灶性上皮增生

  本病由Heck于1961年首先报道,1965年由Archard命名。其特点为口腔黏膜多发性高起性样损害,主要发生在印度、北美、南美和格陵兰的爱斯基摩人。常呈小范围局部流行,个别报道有家族倾向。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有些学者在皮损部位发现核内颗粒,其大小及形状与HPV相一致,且有人确定此病毒是HPV-1,但亦有人认为与遗传有关。现已确定本病的发生与HPV-1……

症状

  多见于儿童,口腔内可见有多发、柔软、白色、散在的丘疹、结节和疣样损害,直径2~4mm,皮疹亦可互相融合,好发于唇、舌、齿龈及颊部,病程慢性,常可自然缓解。……

诊断

  诊断 根据其多发融合丘疹性损害、发生部位及慢性进展特点,诊断不难。……

并发症

  暂无相关资料……

治疗

  西医治疗 无特效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维A酸类局部或全身用药可能有效。个别增生较快的结节可用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

预防

  暂无相关资料……

疾病部位

疾病科室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相关疾病

杏林医典微信公众号 xlyd-999


网站备案号:赣ICP备16000927号-4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