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诊断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诊断
当小儿突发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并伴有高热及中毒症状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腹部平片可见小肠积气、肠管外型僵硬,肠壁增厚,轮廓模糊,黏膜皱襞变粗,肠间隙增宽。肠梗阻时腹立位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阶梯状液平面。严重者由肠壁坏死脱落,肠腔内气体进入肠壁或细菌产气而出现肠壁囊状积气,若气体循肠壁小静脉到肠系膜上静脉再到门静脉可显示门静脉积气。肠穿孔时腹立位平片见膈下积气。
1.诊断要点
(1)突发性腹痛、腹泻及血便、呕吐、腹胀,严重者出现休克及DIC。
(3)腹部X射线平片有特征性改变。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潜血强阳性。根据以上要点,一般可确立诊断。为争取早期诊断,除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外,肛门指检发现腥臭血便及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有助于早期发现血便。本病需与痢疾、婴幼儿腹泻、过敏性紫癜(胃肠型)、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腹膜炎等相鉴别。
2.病情分期 根据全身和肠道的症状、体征及X射线改变等,Walsh等于1986年将急性坏死性肠炎分为ⅠA、ⅠB、ⅡA、ⅡB、ⅢA、ⅢB 6期。
ⅠA:尚无腹泻,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ⅠB:肉眼血便;此期X射线下只示肠胀气。
ⅡA:有典型急性坏死性肠炎的腹痛、便血、呕吐、腹胀与中毒症状,并具有典型的坏死性肠炎的肠壁及门静脉积气等X射线表现。 ⅡB:典型的症状和X射线表现较ⅡA更为严重。
ⅠA、ⅠB期为疑似诊断;ⅡA、ⅡB期为典型的急性坏死性肠炎,ⅡA为轻度,ⅡB为中度;ⅢA、ⅢB期为重症急性坏死性肠炎。
鉴别
1.菌痢 为脓血便、黏液多,次数频繁,有里急后重,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
2.肠炎 如沙门菌、鼠伤寒,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肠炎,婴儿期发病,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4.急性肠套叠 婴幼儿多见,腹部可摸到肿物,钡或气灌肠可以确诊和复位。
5.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 为完全性肠梗阻,X线立位平片见有高张力肠积气的液平面及结肠无气,与肠炎的X线征不同。
6.克罗恩病 为消化道慢性复发性炎症,病理变化除有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外,并出现肉芽肿样改变,可形成肠腔狭窄,内瘘及粘连。
-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 小儿吉兰-巴雷综合征
- 小儿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 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 小儿急性胆囊炎
- 小儿急性胆囊炎与胆管炎
- 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小儿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 小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