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脂肪 检查结果
别名:
大便脂肪
正常人每天从粪便中排出的脂肪占干燥粪便量的10%~15%。其中含有结合脂肪酸(5%~15%)、游离脂肪酸(5%~13%)、中性脂肪(1%~5%)。正常乳儿的粪便较成人粪便中脂肪含量高50%,幼儿粪便中的脂肪含量也高30%,且以中性脂肪为主。
正常值
脂肪小滴<6个(高倍视野)。
临床意义
中性脂肪在显微镜下呈大小不一的光亮圆形小球状。腹泻病人的粪便中的脂肪排出增多,镜下超过6个脂肪滴/HP。当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中脂肪滴大量增多。 在阻塞性黄疸时,因肠道中胆汁缺乏,有脂肪吸收障碍时,粪便中出现大量的脂肪酸。胰液分泌机能不全,致使消化功能障碍时,则粪便中可出现大量的中性脂肪(脂肪泻)。 粪便中脂肪的检出和鉴别见(表4-3)。 表4-3 粪便脂肪检验和鉴别 检验项目 中性脂肪 游离脂酸 结合脂酸 镜检所见 熔点低者,呈淡黄色,有光泽的滴状物;熔点高者,呈无色有光泽的不定形块状 无色细长丝状,有时呈块状 针束状或块状,有时呈茸状 染色所见 苏丹Ⅲ 染红色 块状结晶染红色针状结晶不染色 不染色 尼罗蓝 染红色 染蓝紫色 染蓝紫色 经处理后观察结果 加热 溶后呈滴状 溶化 不溶化 冷乙醇 不溶,加温后溶化 溶化 溶化 氢氧化钠 不溶化 溶化 不溶化 乙醚 溶化 溶化 不溶化
相关检查
相关疾病
- 轮状病毒性肠炎
-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 霍乱样综合征
- 假膜性肠炎
- 钩虫性十二指肠炎综合征
- 黄疸
- 婴幼儿腹泻
- 真菌性肠炎
- 小儿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 阿米巴肠病
- 弯曲菌性肠炎
- 淋菌性肛门直肠炎
- 轮状病毒所致胃肠炎
- 小儿急性阑尾炎
- 十二指肠白点综合征
- 结肠过敏症
- 急性胃肠炎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 慢性腹泻
- 腹泻
相关症状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位鍥敍濠婂嫬搴婇梺纭呮彧闂勫嫰宕愰崼鏇熺厱闁哄洢鍔岄悘鐘电磼閳ь剙鐣濋崟顒€浠梺鎼炲劘閸斿瞼寰婃繝姘厵妞ゆ梹妲掗崗宀勬煃瑜滈崜娑㈠极婵犳艾纾诲┑鐘叉搐缁愭鏌¢崶鈺佹灁闁崇懓绉撮埞鎴︽偐閸欏鎮欑紓浣插亾闁稿本绋忔禍婊堟煙鏉堝墽绋荤痪顓炵埣閺屻倗绮欑捄銊ㄩ梺鍝勬湰缁嬫垿鍩㈡惔鈾€鏋庨柟閭﹀墻娴硷拷 xlyd-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