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病因
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小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一)发病原因
根据病因分类,通常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 包括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弥漫性系膜硬化、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硬化。 2.继发性 可继发于感染(先天梅毒、先天性毒浆原虫病、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风疹、肝炎、疟疾、艾滋病等)、汞中毒、婴儿系统性红斑狼疮、溶血尿毒综合征、甲髌综合征、Drash综合征、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已明确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发病机制渐渐得以阐明。1966年Norio对57个芬兰家系进行遗传调查,明确此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现知其缺陷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13.1。1983年Vernier等以阳离子探针PEI检测5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发现GBM的阴离子位点数量减少,该作者认为硫酸类肝素的减少是引起本征中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通透性增高的原因。1998年Karl Tryggrason等报告本症有肾小球足突间的裂孔隔膜上nephrin的异常,为编码nephrin的基因NpHSI突变所致。
2.病理改变 病理所见因病期早晚不一。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肾小球可能正常,也可能呈现局灶节段性硬化,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呈现弥漫性肾小管囊性扩张。在疾病的晚期阶段,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塌陷,呈现弥漫性硬化;肾小管广泛扩张、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有人曾称本征中最具特色的改变是近曲小管囊性扩张,被称为“小囊性病”(microcystic disease),但发现肾小管的这一病变可能系获得性者,是由于持续的大量蛋白尿和(或)小管内尿流受阻,致未完全成熟的肾单位出现小管囊性改变。免疫荧光检查病早期无Ig和补体沉着。免疫电镜检查显示足突间裂孔隔膜上nephrin异常。电镜示内皮细胞肿胀,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基膜皱缩等。
- 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
- 小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 小儿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
- 小儿先天性面肌双瘫综合征
- 小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 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 小儿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
- 小儿先天性斜颈
- 小儿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
疾病部位
疾病科室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相关疾病
闂佸搫顦换鎴︽倶閸曨垰绀岄悹鍥ㄥ絻閹胶鈧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洤绀傛い鎴f硶閼稿綊鏌涘▎娆愬 xlyd-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