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 检查结果
“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GA)通常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膜成分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不同。测定ANGA可以协助诊断临床上各种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疾病。
常用的有间接免疫荧光法与ELISA:
1、间接免疫荧光法实验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第一步,用未知未标记的抗体(待检标本)加到已知抗原标本上,在湿盒中37℃保温30min,使抗原抗体充分结合,然后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
第二步,加上荧光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或抗IgG、IgM抗体。如果第一步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就会和已结合抗原的抗体进一步结合,从而可鉴定未知抗体。
2、ELISA法: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试验技术。由于抗原、抗体的反应在一种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每加入一种试剂孵育后,可通过洗涤除去多余的游离反应物,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特异性与稳定性。
正常值
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法:阴性。 (注:具体参考值请根据各实验室而定。)
临床意义
相关检查
相关疾病
- 懒惰白细胞综合征
- 急性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
- 霍奇金淋巴瘤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非特异性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
- 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
- 小儿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
- 小儿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Ⅰ型
- 韦格内肉芽肿
- 显微型多血管炎
- 大动脉炎
- 颞动脉炎
- 甲亢
- 面部粟粒性狼疮
- 艾滋病
- 妊娠合并甲亢
相关症状
- 抗原皮内试验
- 抗着丝点抗体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
- 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
- 抗组蛋白抗体
- 抗组织相容性抗原-DR抗体(抗-HLA-DR)
- 柯萨奇病毒抗体
- 颗粒膜蛋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