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杆状粒细胞数 检查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细胞较少(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者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如比值减小(表示分叶核粒细胞增多)或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
正常值
血细胞自动计数仪:(0.04~0.5)×109/L (40~500/mm3)。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急性感染: A.局部感染:痈疽、疖肿等。 B.全身感染:肺炎、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热、急性阑尾炎、白喉、急性胆囊炎等。 ②中毒: A.药物性:铅、汞、安眠药、洋地黄类、安替比林、砷等;虫毒、异 种蛋白吸收。 B.代谢性: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妊娠中毒症等。 ③血液病: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④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坏疽、新生物坏死、烧伤等。 ⑤其他:脑出血、脑肿瘤、手术后、库欣综合征、黏液性水肿、恶性肿瘤、恶病质等。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重症感染:重症败血症、粟粒性结核等。 ②特殊感染:伤寒、副伤寒、病毒感染性疾病、立克次体感染、原虫病(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等。 ③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④药物:有机溶酶、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痉挛药物、磺胺类药物、酚噻嗪类、氯霉素、合霉素等。 ⑤放射线照射:放射病等。 ⑥胶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⑦脾脏疾病:斑替(Banti)综合征、肝硬化、费耳替(Felty)综合征等。 ⑧先天性疾病:周期性中性细胞减少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性良性嗜酸性细胞减少症等。 ⑨其他:恶病质、血液透析等。
相关检查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瑰瀣捣閻棗銆掑锝呬壕濡ょ姷鍋為悧鐘汇€侀弴姘辩Т闂佹悶鍎洪崜锕傚极瀹ュ棛绡€濠电姴鍊搁鈺呭箹閺夋埊韬慨濠呮濞戠敻宕ㄩ鍏奸敪闂傚倸鍊哥€氼剛鈧碍婢橀悾鐑藉箛閺夊潡鍞堕梺鍝勬川閸犳捇宕㈤柆宥嗏拺闁告繂瀚崒銊╂煕閺傝法鐒搁柟顔斤耿閹晠鎮介悽纰夌床闂備線鈧偛鑻晶顕€鏌i敐鍡欑疄鐎规洜鍠栭、妤呭焵椤掍胶顩锋い鏍仦閳锋垿鏌熼懖鈺佷粶闁告梹锕㈤弻娑㈠棘鐠恒劎浼囬悗鍨緲閿曘儳鎹㈠┑鍡╂僵妞ゆ挾濮撮獮宥嗕繆閻愵亜鈧牕顫忛悷鎷旓綁骞掑Δ鈧粈鍌溾偓鍏夊亾闁告洦鍓涢崢鎾绘偡濠婂嫮鐭掔€规洘绮岄埥澶愬閻樺磭鈧剚绻濋悽闈浶i柤鐟板⒔婢规洜鎷犲ù瀣杸闂佺粯锚瀵爼骞栭幇顔剧<闁归偊鍙庡▓婊堟煛瀹€瀣瘈鐎规洖鐖奸崺鈩冩媴閸︻厺绨撮梻鍌欑绾绢參骞婇幘鍓佺煋闁圭虎鍠栭悡姗€鏌熸潏楣冩闁稿鍔欓弻娑樷枎韫囷絾效闂佽鍠楅悷褏妲愰幘瀛樺闁圭粯甯婃竟鏇㈡⒒娴e懙褰掑嫉椤掑倻鐭欓煫鍥ㄦ⒒椤╁弶绻濇繝鍌滃闁绘挻鐟╁鍫曞醇濠靛棌鎸冪紓浣割儓瀹曠敻鎯€椤忓牜鏁囬柣鎰版涧閻撶喖姊洪崫鍕潶闁稿﹥顨堥崚鎺戔枎閹寸偛纾梺闈涒看閻忔繈濡搁埡鍌楁嫼闂佸憡绻傜€氼厼锕㈤幍顔剧<閻庯綆鍋勯悘鎾煕閳瑰灝鐏柟顖涙閸╋箓鍩€椤掑嫬鍑犻幖娣妽閻撴瑩姊洪銊х暠濠⒀嗩嚙闇夌痪顓㈡敱鐎氾拷 xlyd-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