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 诊断

别名:急性肾衰,肾衰,急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衰竭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

  诊断

  诊断ARF时应首先从临床入手,确定ARF是少尿型、非少尿型、还是高分解型,然后再弄清其原因是肾前性、肾性还是肾后性,最终明确病因。本病根据原发病因、结合相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1.诊断要点

  (1)存在引起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如血容量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重症感染。

  (2)尿量显着减少:突发性少尿(<250ml/m2)或无尿(<50ml/m2)及水肿、血压升高、血尿等临床表现。个别尿量不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3)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及尿比重降低。

  (4)氮质血症:血清肌酐(Scr)>176mol/L,BUN>15mmol/L,或每天Scr增加>44~88μmol/L或BUN增加>3.57~7.5mmol/L,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升高,通常每天尿素氮可升高3.6~10.7μmol/L,血肌酐可增加88.4~176.8μmol/L。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5)B超提示双肾多弥漫性肿大或正常。

  (6)ARF临床分期及表现:

  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脑水肿),电解质紊乱(高血钾、低血钠、高血磷、低血钙等),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多尿期:尿量渐多或急剧增加(>2500ml/m2)、水肿减轻,氮质血症未消失,甚至轻度升高,可伴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恢复期:氮质血症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浓缩功能恢复较慢,约需数月之久。以上是诊断急性肾衰竭的可靠依据。

  2.AFP的诊断思路 临床上要正确诊断AFP还应参考按下列思路进行:

  (1)区分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衰竭:如临床上病史不清,缺乏动态观察资料,就诊时即表现为肾衰竭者,需认真鉴别是急性肾衰竭(ARF)还是慢性肾衰竭(CRF)。下列方法对鉴别有益。

  ①病史资料:夜尿量增多超过全天量的1/2,或夜尿次数增多(此种情况需除外前列腺肥大等影响因素),既往肾脏病、高血压、蛋白尿史,往往提示慢性肾衰竭。若短期内尿量进行性减少,或近期有明确的肾毒性药物应用史,或有明显的体液丢失则提示急性肾衰竭的可能。

  ②化验检查:贫血可见于慢性肾衰竭,也可见于肾小球性或肾血管性急性肾衰竭,而肾小管性ARF多无贫血,因此不伴贫血的肾衰竭多为肾小管性ARF。急性肾衰竭多无明显的钙磷代谢异常。

  ③B超检查:肾脏体积大小对鉴别ARF和CRF意义重大,操作方便。一般情况下,肾脏体积增大提示为ARF,此时需除外早期糖尿病肾病、肾脏淀粉样变等;若肾脏体积明显缩小,诊断CRF无疑。肾实质厚度、肾实质回声及肾内结构对鉴别诊断亦有重要参考价值,须注意超声检查主观性较强,应由操作熟练、经验丰富者完成,必要时应重复此项检查。若肾脏体积及肾实质厚度接近正常,鉴别困难,须借助其他检查。

  ④指甲肌酐测定:指甲肌酐可反映近3个月来的血肌酐水平,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有重要参考价值,适用于肾脏体积正常,从病史资料又难以鉴别的肾衰竭患者。指甲肌酐升高提示为慢性肾衰竭。

  ⑤肾活检:肾衰竭时行肾穿刺活检应严格把握指征,充分评估肾穿刺的获益和风险,操作前充分控制血压,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病理诊断对鉴别急、慢性肾衰竭,明确急性肾衰竭的类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慢性肾衰竭表现为硬化性肾炎,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急性肾衰竭则可有新月体肾炎、肾小管坏死或间质性肾炎等表现。

  (2)区分肾实质性ARF与肾前性、肾后性ARF:因3种ARF的治疗、预后截然不同,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①肾前性ARF具有以下特点:A.存在脱水、失血、休克、心衰的基础病因。B.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这是由于两种代谢产物在肾脏排泄的机制不同所致。C.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尿钠排泄减少。D.补液试验,具体方法为1h内给予5%的葡萄糖注射液1000ml静脉滴注,观察2h若尿量增至40ml/h,提示为肾前性ARF。

  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肾前性ARF与急性肾小管坏死有一定帮助,应用尿诊断指数进行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应用利尿药后可使尿钠排出增多,故此时不可依靠尿钠排出量及钠排泄分数作为诊断依据;有蛋白尿或糖尿者及应用甘露醇、右旋糖酐或造影剂后,均可使尿比重及尿渗透压升高,故不应作为诊断依据。

  ②肾后性ARF的特点:

  A.存在尿路梗阻因素。

  B.表现为突然无尿或无尿与多尿交替出现。

  C.影像学检查发现结石、梗阻、反流等表现。

  若能除外肾前性及肾后性ARF,则为肾实质性ARF。

  ③肾实质性ARF的特点:首先要明确其病变部位。常见的肾实质性ARF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

  A.肾小球性ARF:见于急进性肾炎及重症急性肾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镜下血尿,肾功能恶化的进展速度相对较慢,常伴有高血压。病史中往往缺少肾缺血药物过敏等诱发因素。

  B.肾血管性ARF:见于肾脏小血管炎或微血管病,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但肾外表现常见,如肺部病变、外周神经损害等,常有发热乏力等非特异症状,血沉增快、贫血。

  C.肾小管性ARF:即急性肾小管坏死,常有肾脏缺血、中毒等明显诱因,如脱水、休克、应用肾毒性药物等,肾功能恶化迅速,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发展为ARF,多无血尿、蛋白尿、贫血等表现。

  D.肾间质性ARF:多由药物过敏或感染引起,常有明确的用药史,可伴有全身过敏表现,肾小管功能损伤较重,常伴有肾性糖尿尿比重下降白细胞尿等表现。另外,肾皮质坏死、妊娠脂肪肝、急性肾乳头坏死常有明确诱因,诊断不难。

  鉴别

  1.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在低血容量状态或有效循环容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肾前性ARF,此时如果及时补充血容量,肾功能可快速恢复,补液试验可资鉴别。此时尿沉渣检查往往改变轻微,尿诊断指数对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2.尿路梗阻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具有泌尿系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或膀胱颈口硬化等原发病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肾盂、输尿管扩张或积液,临床上可有多尿与无尿交替出现,鉴别诊断往往不难。

  3.肾内梗阻性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伴急性肾衰竭时,常为管型阻塞肾小管致肾内梗阻引起。检查血尿酸、血钙及免疫球蛋白、轻链水平,有助于做出鉴别诊断。

  4.急性肾小管坏死的鉴别诊断 往往由于肾脏缺血、中毒引起,常见原因为有效容量不足致肾脏较长时间的缺血,可见于大手术、创伤、严重低血压败血症、大出血等多种情况;肾毒性物质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福平、非类固醇类消炎药、造影剂等药物的使用,接触重金属及有机溶剂,或蛇毒、毒蕈、鱼胆等生物毒素也是急性肾衰竭中最常见的类型,在临床上往往经历典型的少尿期、多尿期等过程。不同药物引起的ARF各有不同特点,把握其特点对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5.肾小球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重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及各种继发性肾脏疾病,此类患者往往有大量蛋白尿,血尿明显,抗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抗体、补体、自身抗体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6.肾脏血管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均可以导致ARF。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常见于儿童,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常有神经系统受累,恶性高血压根据舒张压超过130mmHg,伴眼底Ⅲ级以上改变,诊断不难。

  (1)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双侧肾静脉主干血栓可并发ARF,此种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腰痛、腹痛,血尿加重,尿蛋白突然增加等,B超、血管造影等可明确诊断。

  (2)肾动脉血栓及栓塞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心房纤颤栓子脱落等,表现为突发胁肋部疼痛、腰痛,血尿及酶学改变,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7.肾间质疾病所致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急性间质性肾炎是导致ARF的主要原因之一,约70%是由于药物过敏引起,可占到全部ARF的30%左右,这种患者在临床上药物过敏的全身表现,如发热、皮疹等,可有尿白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IgE升高等表现。另外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也可以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8.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肾病综合征是肾脏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常存在严重低蛋白血症,有效血容量下降,此种患者出现ARF有以下可能:

  (1)肾前性ARF。

  (2)药物相关的ARF,尤其在使用抗生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情况下。

  (3)肾脏病变加重,出现新月体肾炎等表现。

  (4)双侧肾静脉血栓形成。

  (5)特发性ARF,常见于微小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需除外上述原因可以诊断,预后较好。

  9.妊娠期急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 妊娠期ARF多由于血容量不足、肾血管痉挛、微血管内凝血羊水栓塞等原因引起。可表现为先兆子痫、肾皮质坏死、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或产后特发性肾衰竭。由于发生在孕期或产褥期,鉴别诊断不难。

疾病部位

疾病科室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相关疾病

閺夊繑鐏勯崠璇插悁瀵邦喕淇婇崗顑跨船閸欙拷 xlyd-999

閹稿顫栫€广倖鐓¢悿鍓ф⒕

閹稿鍎存担宥嗙叀閻ゅ墽姊�

閹稿瀚鹃棅铏叀閻ゅ墽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