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大 诊断

别名:小儿巨脾,小儿脾脏增大,小儿脾增大,小儿脾肿大

小儿脾大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小儿脾大

  诊断

  诊断依据临床特点、骨髓活检及X线片征。应与继发性骨髓纤维化相鉴别。后者骨髓外周血常规改变与本病相似,但能找到致病的原发疾患,如肿瘤转移、结核感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其原发疾患有各自的临床特点。

  目前无特殊治疗。贫血严重者可输血,但应严格掌握指征。雄性激素、丙酸睾酮、甲睾酮、司坦唑醇(康力龙)能使部分病例贫血获得改善。有免疫性溶血和血小板计数低者应用激素(泼尼松)治疗有效。脾重度肿大及白细胞计数增高者、骨髓损害不重者,可用白消安(马利兰)治疗。白消安剂量为2~4mg/d(剂量不宜过大),3~4周改为2mg/d维持。脾切除治疗用于巨脾、脾栓塞绞痛、脾功能亢进。输血无效。但切脾后可引起肝脏迅速肿大、血小板增高导致血栓形成,故应慎重选择。

  脾功能亢进:脾脏的功能增强(破坏循环血细胞),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为单纯粒细胞或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增加及脾肿大。常继发于另一疾病,可通过治疗原发病或必要时通过脾切除而治愈。

  (3)网状内皮细胞病:

  ①郎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常有典型的皮疹、骨损害、肝脾肿大等。

  ②家族性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familial reticuloendotheliosis):常有家族史。可表现为发育障碍、湿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可反复感染。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血清丙种球蛋白增高。晚期骨髓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X线胸片示肺部浸润阴影。无特殊治疗。

  ③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sea-blue histiocyte syndrome):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获得性)两型,骨髓内有大量的胞浆染成蓝色而不透明的组织细胞。原发性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病例常有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本病可能因体内黏多糖代谢异常造成堆积所致。获得性者常继发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肉芽肿高脂蛋白血症,尼曼-匹克病,地中海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继发性病例骨髓除有海蓝组织细胞外,还有原发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轻度贫血、紫癜、肝脾肿大(以脾大为主)、淋巴结不肿大、少数可有黄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降低,骨髓中可见大量海蓝组织细胞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但尚须进一步寻找病因,除外获得性以后,方能诊断为原发性海蓝组织细胞综合征。原发性者尚无满意治疗方法。有作者认为切脾可能改善症状。继发性患者应治疗原发病。合并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者对症治疗。

  (4)结缔组织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型类风湿病、费耳替综合征、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1.7%~8.1%病例可有轻度脾脏肿大。

  ②皮肌炎(dermatomyositis):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及浸润可致脾脏肿大。

  ③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e):小儿少见。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脾梗死或动脉炎可致脾脏肿大。

  ④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可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⑤费耳替综合征(Felty syndrome):可有脾脏肿大、贫血及粒细胞减少

  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咳嗽咯血,并有苍白、乏力心悸,肝脾轻度肿大。

  (5)代谢性疾病:

  ①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又称脑苷脂网状内皮细胞病,为葡萄糖脑苷脂酶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大量沉积。

  本病分婴儿型、幼年型和成人型。三型均具有肝脾肿大及骨髓中戈谢细胞浸润。

  ②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又称含神经磷脂网状内皮细胞病,系一种家族性类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神经磷脂酶缺陷而引起神经磷脂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蓄积,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有大量的含神经磷脂的网状细胞。

  ③胱氨酸病(cystinosis):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胱氨酸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粒细胞、肾脏、角膜和甲状腺中沉积为其特征。胱氨酸主要沉积在细胞溶酶体中,使细胞受损害乃至死亡。

  ④黏多糖病Ⅰ型 (Hurler综合征):早期即可出现肝脾肿大。

  (6)脾肿瘤(splenic tumor):原发性脾恶性肿瘤罕见,恶性肿瘤转移到脾也极少见。如脾良性肿瘤有错构瘤、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管瘤。恶性的有血管内皮瘤纤维肉瘤、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瘤,还有转移性肿瘤。脾肿瘤脾脏肿瘤可致脾脏肿大,质硬,表现不平滑。

  (7)脾囊肿(splenic cyst):罕见。可分为真性和假性脾囊肿两类。真性囊肿进一步分为表皮性(如皮样囊肿)、内皮性(如淋巴管囊肿)及寄生虫性(如包虫病)三种。先天性多囊脾(与多囊肾及多囊肝同时存在)亦应为真性囊肿。假性囊肿又称继发性囊肿,多为损伤后脾脏陈旧性血肿或脾梗死液化形成。分为出血性、血清性及炎症性三种。脾囊肿患儿在查体时可于左上腹扪及囊样肿块,柔软、光滑、有波动感,多无移动。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脾区囊性肿物。

  首先应明确脾脏是否肿大,肿大的程度、硬度,表面是否光滑,然后结合病史,其他系统的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1.病史及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及家族史: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发病年龄早,常有家族史。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发病年龄。戈谢病、尼曼-匹克病多见于婴儿。

  (2)传染病接触史和流行病史:血吸虫病患者多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疟疾黑热病常为地方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结核患儿常有接触史。

  (3)起病方式与病程:细菌性、病毒性所致急性感染性脾肿大起病多急骤。脾肿大的时限可长可短,血液病性脾肿大多数病程长。

  (4)伴随症状:

  ①伴发热:脾肿大有发热及自发性疼痛或压痛多为感染所致。常见于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脾周围炎、脾脓肿、黑热病、慢性疟疾和恙虫病等。脾肿大伴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如幼儿急疹风疹,病儿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突出,偶有脾肿大。脾肿大伴发热而缺乏感染的证据,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

  ②伴贫血、黄疸:多为溶血性贫血。脾和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肝大、贫血、出血倾向多为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或恶性淋巴瘤晚期等。

  ③伴消化道出血:考虑为淤血性脾大。

  ④伴肝脾区的疼痛:肝脾区疼痛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肝痛提示肝内炎症、急性淤血或恶性肿瘤。脾区痛多为脾栓塞、脾周围炎。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患多无肝脾区疼痛。

  ⑤其他伴随症状:了解有无泌尿道症状如尿色或血尿等。是否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智能低下等。

  总之,脾脏肿大常为全身性疾患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询问病史应全面仔细。

  2.体格检查

  (1)脾脏检查:注意脾脏质地、表面光滑度、脾切迹的位置,有无压痛,还注意与游走脾鉴别。脾肿大可依大小分为3度。

  ①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刚可触及(或)在锁骨中线肋缘下小于3cm。

  ②中度肿大:脾超过肋缘下3cm。中度脾大多见于急性白血病,各种先天性慢性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③重度肿大(巨脾):脾肿大超过脐平线,甚至达盆腔。常见于晚期血吸虫病、慢性疟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充血性脾肿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戈谢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综合征、雅克什综合征等。

  (2)注意与脾肿大有关疾病的体征:检查有无黄疸、贫血、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肝大、蜘蛛痣肝掌肝硬化的体征,有无腹壁静脉怒张,有无腹水及双下肢水肿等。疑为肿瘤时应注意检查其他腹部肿块情况。同时,心、肺、神经系统的检查均不可遗漏。

  鉴别

  脾肿大只是临床疾病常见的体征之一,须尽早明确病因的鉴别,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明确。

疾病部位

疾病科室

疾病症状

疾病检查

相关疾病

闁哄绻戦悘鍕礌鐠囨彃鎮佺€甸偊鍠曟穱濠囧礂椤戣法鑸归柛娆欐嫹 xlyd-999

闁圭ǹ顦遍~鏍偓骞垮€栭悡锟犳偪閸撗勨挄

闁圭ǹ顦甸崕瀛樻媴瀹ュ棛鍙€闁汇倕澧藉锟�

闁圭ǹ顦扮€氶箖妫呴搹顐ゅ弨闁汇倕澧藉锟�